轉載:蔡宗翰(本文已獲作者同意轉載)
八仙這個災害不是爆炸,但其燃燒速度及面積又非常猛烈,所以我選用「暴燃」這樣的說法。
只有滅火的熱誠,卻沒有滅火的專業
一早看到新聞媒體報導,八仙有人協助滅火,擴大火勢。
這不是個案,1984台北時代大飯店火災,初期發現火災先滅火,造成火勢擴大,19人喪命;1994年台北市巨星鑽KTV招牌起火,先行滅火擴大火勢,造成13人死亡;今年彰化福安宮,也是因為初期滅火擴大火勢,百年古蹟毀於一旦,這些悲痛的案例不斷的重演,都是因為很多人只有滅火的熱誠,卻沒有滅火的專業。
在八仙樂園這個事件中,粉塵爆炸是最多名嘴、媒體、民眾引用的名詞,事實上從專業的角度,這不是粉塵爆炸,拿一些國內外粉塵爆炸的案例來類比這次慘案,在我看來就像「雞同鴨」講,因為兩者都會生蛋、都有毛、都是兩隻腳,所以可以講「雞就等同鴨」,這是對燃燒的不瞭解,也因為這些似懂非懂的觀念,造成很多人不是太輕忽火災的可怕,就是太渲染火災的可怕。
你要如何幫助身旁的人?
這兩天我問了很多人,如果你在現場,沒有受傷,看到身邊有人起火,你要如何幫助身旁的人?多數人的答案是試圖將火拍熄、如果有水,就拿水潑。而這兩個做法,以現場的狀況剛好都是必然造成更大傷害的做法。
第一個錯誤:將火拍熄
先談將火拍熄,救者一定不會用手拍,一定是脫下衣物拍打,而這樣的做法在一般環境,都會因拍打提供氧氣,造成更大的火勢,而且衣服也可能因為火焰高溫融化,沾黏在起火者的身上,更何況是在遍佈玉米粉的現場,拍打會揚起更多粉塵,試圖拍打來滅火,絕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第二個錯誤:用水潑撒
再談用水潑。很多人都知道水會降溫,所以用水應該可以降溫,減低傷害,彷彿是一個合理的做法。但很多人在潑水時,卻沒想到水遇熱會汽化,而這些蒸氣會給身體帶來更嚴重的傷害。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實驗,烤肉時,把手放在煤炭上方感覺有熱還能忍受的位置,此時對燒紅的煤炭潑一點水,看看手的感覺是變涼還是變燙?答案一定是變燙。所以在八仙這個現場,當時的火勢如果潑水,也絕對是一個帶來更大傷害的作法。
那該怎麼辦?...「停」!
如果在前排被火焚身者,基本上就是一個無解題,真的要找一個較好的策略,就是「停」。
因為跑會加速氧氣供給,助長火勢、還會揚起粉塵,擴大火勢,只有停在現場,才是相對安全的做法,同時要用雙手摀臉,避免顏面傷殘,減少吸入性傷害。
如果是後排人員,我會在前面幫忙開路,協助傷者儘速逃往沒有玉米粉的空地,立即請傷者「停、躺、滾」。
室內室外大不同
或許有人會說,前排「停」在原地,萬一火勢擴大,不就害死人?這也是很多人對火災的認知,只有想像,沒有真相。火災會不會越來越大,跟火災環境、燃料種類都有關。
如果今天在室內,就會因粉塵燃燒之後,引燃屋內其他可燃物,慢慢擴大火勢,此時「停」在原地,當然是錯誤的選擇。
但是如果在戶外,這些懸浮在空氣中的粉塵燃燒速度非常快,也因為如此,粉塵燃料很快就燒完了,火勢就熄滅了,不要再擾動地面粉塵,才是最佳的策略。
這也就是火場應變及處置,不單只是注意火的大小,還要考慮燃料的種類、燃燒的時間、現場的環境及可能的發展等因素,才能找到最佳策略,讓傷害降至最低。但因現在很多防災訓練重點都是滅火,造成大家出現的反射動作就是想「滅火」,卻不知道不懂火,貿然滅火常常會「存著好心,卻做了壞事」。
簡單實驗:香菸不會引燃粉塵
就像前二天我做了一個香菸不會引燃粉塵的簡單實驗,也有很多朋友留言:
「這樣好像不太準,現場人群溫度應該很高,而且還有很多的高熱的舞台燈,另粉塵的面積也大密度也高?」 、「是不是溫度不夠?」、「是不是濃度不夠?」
「是不是溫度不夠?」
「是不是濃度不夠?」
至於濃度,就是燃燒跟爆炸的差別,玉米粉在什麼濃度都會燒,但是要在一定濃度才會產生爆炸,爆炸是快速的燃燒,也就是這些可燃物必須靠得夠近,才會產生快速燃燒,才跟濃度有關。換句話說:要爆炸一定要有燃燒反應,而我的實驗是要告訴大家香菸不會引燃玉米粉,如果連引燃都做不到,怎麼可能會產生爆炸,所以跟濃度也無關。
香菸不會引燃玉米粉,但烤箱就會,兩個都是紅紅的高熱物質,為什麼會產生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如果解釋不出來,代表對燃燒不夠瞭解,我還是要再次強調:「不懂火,就不應該滅火。」
教導「滅火」前,應該要先教「懂火」
過去每次消防訓練時都會教導滅火,我認為今後教導滅火技巧以前,應該要先教好民眾「懂火」,才不會再發生「存著好心,卻做了壞事」的結局。
延伸閱讀
- 台灣防災體系要真正的改革,就看『這件事』何時發生了
- 當彩虹閃耀後變成一片血紅,除了責怪業者輕忽風險,我們還要正視另一件事...
- 還不能從災害學到教訓,就別再說「天佑台灣」這種廢話了!
- 火場「逃生」,變成「逃」而「喪生」?
- 八仙樂園的粉塵爆炸,身上起火者適合立即做「停躺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