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2月14日 星期二

國道5號遊覽車翻覆事故》我們過去平安返家,是幸運還是僥倖?

作者:蔡宗翰

2月13日晚上9點多,一輛蝶戀花旅行社的賞櫻一日團遊覽車,在國道5號接國道3號南下往木柵轉彎處,疑似因車速過快翻落邊坡,強大的衝擊力造成33人不幸死亡,11人重傷急救中。


幸運還是僥倖?

其實最近一年已發生多起遊覽車事故,包括去年7月陸客團遊覽車自撞護欄後起火燃燒,26人死亡;今年1月6日乘載資訊公司員工的遊覽車因司機突然大力咳嗽,失控翻覆導致5人受傷;2月4日陸客團遊覽車在高雄撞上限高橋墩,造成21人受傷。

本次國道5號遊覽車翻覆事故絕不是個案,而是蓄積過多風險後的潰堤點,重大事故的發生不是偶然,背後必定有跡可循。

每個人都有搭乘遊覽車的經驗,但其實在你安全返家之前,可能已無數次、有知覺或無知覺地與千鈞一髮的風險擦身而過,而所謂「海音利奇法則」指的是:一件重大事故,其背後有29件較輕微(輕度、產生抱怨程度)的事故,甚至是300件不至於受傷,但讓人感到害怕或是嚇一跳(覺得「糟了!」的體驗)的事故。

我們可能足夠幸運,或者,足夠僥倖。


歸咎於誰?

肇事原因目前仍由檢警方鑑識調查中,但想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只靠司法咎責。

重大事故背後的原因是有階層性的,由下往上,從個人責任、到組織管理、到社會系統,是一連串的環節。

第一階層:駕駛疏失與車輛問題,當時是否超速?疲勞駕駛?駕駛的自主管理意識不足?拼裝遊覽車的結構過於脆弱?僅用螺絲拴在地板,一經撞擊就脫落的座椅?車輛是否發生爆胎或機械性故障,造成車子失速?

第二階層:旅行社與遊覽車公司運作及管理問題,遊覽車有無訂定工時管制?旅行業者安排司機的方式是否恰當?

第三階層:產業結構及供需市場產生的結果,業者想節省成本?司機想多賺點錢?顧客殺價殺到見骨?

司法能以現行法律的角度,針對這次事故(對,只有這次)從駕駛疏失與車輛問題予以釐清,但其實上述的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是我們下一次遇到重大遊覽車事故之前那一張張推倒的骨牌。


該怎麼辦?

幾次重大的遊覽車車禍事故重創台灣觀光形象,更讓遊覽車業者與駕駛蒙羞,交通部必定會進行相關政策研擬與修法,此外,從這次事件中,該如何進一步萃取其教訓,供社會大眾參考?

一、動態保存事故的殘骸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佃村洋太郎曾提出一個概念「動態保存」。

台灣在重大事故的調查勘驗結束後,通常就會將事故的資料毫不保留地處理掉,然而,這樣是無法將事故的教訓廣為流傳,應該將其保存,並以可以碰觸、移動的方式展示,進而延伸至防止事故再度發生。

如日本六本木之丘發生的大型自動旋轉門事故之後,森大廈和旋轉門的販賣公司-三和tajima便一起將引發事故的自動旋轉門動態保存在埼玉縣三和tajima的設施內。另外,日航123號班機在御巢鷹山的墜機事件,也將飛機殘骸設置在羽田空港「安全啟發中心」。

本次事故應由政府與旅遊業者藉由動態保存事故的殘骸,使其成為「社會的共有財產」,可有效避免重蹈覆轍。

二、消費者應提升自我安全的成本考量

羊毛出在羊身上,在事故發生前能省則省,省掉健康、省掉安全。但如果出事了,消費者也並非完全沒有責任,別為了幾百塊錢用最寶貴的性命作交換。

三、遇到翻車如何自救?

第一件事,上車就應繫妥安全帶!沒有任何打折扣的餘地。

若遇到翻車事故尚有時間反應,第一時間立即雙手抱頭向前傾,把頭抵在前方椅背上或是直接彎下身子,膝蓋小腿向上彎,減少衝擊。

沒有絕對安全的避難原則,繫上安全帶並採取上述動作雖不一定能保命,但或許生還率能更高一些。


寒蟬效應

今年中央政府為因應陸客縮減,從3月1日起實施公務人員的國旅卡的一半(8,000元)要用在旅遊上,可以選擇自由行,期盼藉此帶動台灣旅遊發展。

但估計這次的事件將引發寒蟬效應,台灣旅遊業景氣恐再度雪上加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