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 星期三

防災課綱?饒了這些老師吧!

作者:王价巨
轉載:蔡宗翰




防災課綱好不好?

我們都上了數十年的公民與道德、生活倫理,我們真的知道甚麼叫做公民?甚麼叫做倫理?甚麼叫做道德?

每年都在檢測防災素養,每年都看到教育單位「努力」讓素養的分數提高,前後對比「有進步」,看了只有心疼與心酸。

防災如果沒有內化成一種生活態度,一星期上10個小時防災,規劃100個防災公園也沒用。內化成生活態度需要透過風險溝通過程的持續轉化,這是一種社會氛圍的集體呈現,屬於社會教育的一環,課堂上恐怕連老師都不知道該如何教起。


政府的「身教」

從社會教育的角度,檢視政府的「身教」:

明明是災害潛勢區,還容許高度開發、還給容積獎勵、還允許容積移轉。

看到下雪只想到追雪,颱風來了只想觀浪,從未想過自己風險承擔的能力,媒體一直鼓吹,政府也無意進行風險溝通。

萬一受災,沒有成功救援,還被告國賠。

學校進行防災演習演練,還會被家長指責妨礙學生正常課業學習的權利。

一堆這樣的事件,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災害的威脅,面對只重視經濟、只重視成績排名的群體迷思,在民粹與小確幸高張的社會氛圍下,怎麼教?

在治理工作上處處「人定勝天」,卻要老師教小朋友「對環境友善」,我們的學生怎會不錯亂?

如果真想做好防災,國文、歷史、數學、歷史、地理、地科、體育...每一門課都可以帶到防災的觀念,多一門防災課又有何助益?如果根本不想做好,多了這門課只是又被老師挪去上其他的課罷了!


請從政府先學起

如果真要有防災課綱,請從市府長官先學起。

台北市的整個城市就是個大教室,地震、火山、水災、土石流、核子事故、大規模崩坍,你們知道多少?知道在哪裡嗎?

都市發展敢不敢正視災害潛勢區來做調整?知道台北市天然的滯洪區嗎?從區域計畫、都市計畫、社區規劃、建築管理要不要重新調整?

校舍和避難收容場所的位置和結構是否真的安全?每個防災公園可以容納多少人,誰來管理,需要多少人管理?有多少民眾真的會使用?有多少避難弱者?有多少人可以在不同災害特性下協助不同的避難弱者?

台北市民的災害心理會有甚麼特質?所以台北市的災害管理該如何因應規劃?


教師無端承受道德壓力

防災教育,是面對人命存續與否的工作,教錯了,是會致人於死的。

災害管理,是一門新興的領域,知識體系內涵不斷的在發展變動,沒有持續更新資訊,反而會讓錯誤的舊資訊成為致命因素,讓這些老師無端承受原本即非他們專業的道德壓力。

在責任分擔的觀念下,請先有自助、共住、公助的整體架構,再區分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角色與責任,用系統性的思維來取代見招拆招的片段式政策。

國外參訪,見樹也要見林,檯面上知道他們做得好的,檯面下知道哪些事情其實沒做好更重要。

如果只是把這些事情丟給可憐的學校老師,然後自我安慰以為有在做事,拜託饒了這些已經被一堆評鑑、課綱、專案、統合視導搞到發瘋的學校老師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