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地震來臨,一樓教室到底應該先逃還是先躲?

作者:蔡宗翰

這是一件非常嚴肅而且嚴重的事情!

這兩天到台北參加「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100年到103年的總成果發表會」,4/14第一天下午我參與了跟地震災害應變較相關組別的分組研討。


為什麼選地震?因為自己這兩、三年來兼任教育部南區防災教育輔導團的委員,在到很多間學校訪談或演講之後,發現校方對於學童在校遭遇地震的第一時間應變作為,似乎接受到了一些矛盾的訊息...,有些學校覺得無所適從,對於防災教育政策來講,我認為這是非常嚴肅而且嚴重的事情!


什麼樣矛盾的訊息?

這個矛盾的訊息,在這場研討會中,還是浮現了。
以下分別是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與教育部的簡報,大家可以先自己比較、分析看看。

一、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簡報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簡報


二、教育部的簡報

教育部簡報

一樓教室的師生到底應該立即疏散?還是就地避難?

矛盾之處在於,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跟教育部都有提到校園發生地震時的應變與避難作為,但有一個部分看法彼此是相反的!

也就是在接收到地震預警訊息後,一樓教室的師生到底應該怎麼做?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認為應該「立即疏散(趕快跑出教室)」,而教育部認為應該「就地避難(躲桌下掩蔽)」。

而這個矛盾我之所以認為是嚴肅、嚴重的原因是:雖然教育部是各級學校的最高政策督導單位,但各級學校所建置地震預警系統的科技、安裝,是由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置,甚至辦理系統說明會,請問,如果你是校方,你該相信教育部政府官員還是科學家的說法?

恩,似乎很難抉擇,矛盾就這麼產生了。


What can I do?

各單位成果簡報結束後,主持人台灣大學蔡克銓教授宣布進行綜合討論與提問,雖然各單位來的都是比我大好幾階的主管長官、還有很多科研單位的重要研究專家,但我總覺得在這個研討會場,總還能做點什麼?

我當時心中一直有個聲音“ come on , do something ! ”

於是,我率先舉手了!

我開頭提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跟教育部彼此見解的矛盾後,先下了我的結論:「不管怎麼樣,地震預警響起,第一件事情應該先就地避難!我認為教育部的做法才是正確的!」

我接著解釋,地震預警系統的最大功用,是讓接獲警訊的人(地震已經發生,但破壞性震波尚未到達前,預先通報,搭配廣播系統、跑馬燈等傳播工具,即時通知師生地震相關資訊,以利採取正確的應變措施,降低可能造成的災害損失)有較充足的時間採取「最佳」、「最安全」的防護作為。

所有人在接收到地震預警訊息或未接獲預警訊息但感覺地震開始搖晃時,只要是在「室內」,無論是在高樓、一樓,均應立刻就地避難。尤其是往往教室被安排在一樓的低年級學生,第一步,應該就地避難(躲桌下掩蔽)。


為什麼不該立即跑出教室?

說完結論後,我發現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跟教育部的人們轉過頭來看我。我接著分析之前單信瑜老師曾跟我聊過的觀點。



第一個情況:如果地震發生離學校很近

如果地震發生在距離學校較近,預警時間極短、甚至於沒有預警時間,且震度可能會遠較同樣規模但震央在遠方來得大的狀況下,立刻就地避難,身旁有桌子就躲到桌下,身旁沒桌子可遠離玻璃、吊掛物並找物品保護自己頭頸部,保護自己的安全,這是最佳的選擇。

我把國震中心投影片上的圖直接放大,所以有點模糊

我們平常演練的時候,建築物並不會晃動、學生們怎麼走都不會跌倒,而且這張照片我們只看到成功離開教室的樣子,完全忽略了在教室這幾秒最危急的階段!

如果學校的訓練是要一樓的學生在聽到預警時就要往室外衝,可能不到5秒(以附近的斷層發生地震來看)的時間內,在課桌椅林立的教室空間,只有兩個出口的情況之下,你能怎能不經強烈的碰撞推擠、安全地逃到室外?

這不是學生對演練熟悉不熟悉的問題,而是這麼短的時間之內根本不可能!

課桌椅林立的教室內,其實是長這樣子的
這5、6秒是絕對逃不出教室的!

5、6秒後,地震的破壞波抵達,在強烈搖晃下,學生連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穩,且整棟建築物都在晃動,附屬建物和設備,包括天花板、投影機、電視、電扇、書櫃、教師桌上的電腦、走廊上的飲水機、冷氣主機、玻璃等都極可能在這時候陸續掉落或損毀,極易造成學生傷害。且低年級學生體力與應變能力較差,恐無法適當警覺和自我保護。

相對地,學校的建築物在九二一之後經過耐震評估與補強,最老、耐震力最差、最易倒塌的的老舊建築物,大概都已經拆除重建或做低密度使用。其他經過補強的建築物和新建的校舍,基本上其梁柱系統的強度應該足以不會讓整個樓層垮下。

學生如果能在教室中,躲在桌下,穩穩抓住桌腳,對身體的保護遠比在驚慌中毫無保護強多了,即使部分物品掉落、天花板部分材料掉落,桌子至少可以提供較佳的保護。遠比沒有防護或拿書包書本保護頭部強許多。

根據很早就開發與推廣地震預警系統的日本來說,在2秒鐘預警下,也只能提高25%的死傷減輕率。預警時間欲長,死傷減輕率愈低,因為地震震央越遠,預警時間就越長,震波到達本地的震度就越小。


第二個情況:如果地震發生離學校較遠

換言之,當地震震央越遠,震波到達本地的震度就越小,預警時間就越長,此時更不需要急著要學生衝出教室。而是可以更從容地就地避難,趴下、掩蔽、抓緊桌腳,把第一優先要做的防護行為做扎實。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舉0327南投地震、0602南投地震為例,嘉義市的實測震度分別是四級跟五級,預警時間分別是13秒及12秒,依校舍幾無受損的情況來看,學生們根本也不需要立即逃出去!


所以?

所以,建議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跟教育部應該儘速理清看法,到底怎麼做才能真正保護到我們的學童們,統一政策後,也讓學校推動防災教育的工作上有所依歸。

我關閉桌上麥克風,結束了發言。

我腦海中回想起去年7月到台北聽張賢龢學長的演講,他特別提到了:災害管理是在解決「人」的問題,而自然科學(工程、科技)與社會科學(行為、習慣)是一體兩面,很難獨立視之(Hinchliffe, 2000),但彼此的專家卻都很容易忽略另外一塊!這也是我們現今的問題。

Natural science will in time incorporate into itself the science of man, just as the science of man will incorporate into itself natural science: there will be one science. --- Karl Marx

And then?

隨後主持人台灣大學蔡克銓教授分別請幾個單位提出回應後,並做出與我所提的結論同樣的裁示。而在研討會結束後,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跟教育部一群人開始吵了起來,不是吵啦,是討論、是討論。


至於到底結果會怎麼樣?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 則留言:

  1. 請問,這議題最後有解嗎? 若地震預警所爭取到較長時間,如20秒, 到底要就地掩護?還是疏散避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後結論應該是就地掩護,請google「釐清設置校園地震預警系統之學校避難方式會議」。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