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蔡宗翰
美濃大地震又帶出了「防災型都更」的議題,這是解藥嗎?
防災與都更,都是很大、很複雜的議題,簡化成一個詞讓大家各自解讀想像,似乎提供了解決目前問題的明燈,其實,能不能有效解決災害問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從空間層次來討論,防災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只從街廓或單一建築基地是無法解決問題的。我們必須了解不同地方在不同精度下的災害類型與潛勢,從可行性評估、選址、規劃、設計、維護管理各尤其不同的重點工作,應該在時間和空間的複合脈絡中處理這個問題。
你們了解災害歷史嗎?你們了解地區環境的長久變化嗎?這些都是人類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環境條件。
這些長期以來既存或是曾經的歷史條件都是線索,應該結合現有各種可能存在的不同災害類別及潛勢、災害特性、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可能性,套疊而成各種災害的危害圖資,引導不同層級計畫的發展,至少要從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建築管理一路處理下來。
每個層級沒有處理,都是下一個層級的麻煩。亦即,國土規劃、區域計畫、都市計畫沒有分別回應災害潛勢的狀態來分配不同精度的土地使用,根本不可能避免災害衝擊,下一個層級只是在不良的基礎上補救。如果都更只是繼續在現行的區域計畫及都市計畫上打轉,寄望透過建築層次來減少災害衝擊,無異於緣木求魚,因為建築只是整個空間處理層級的最末端,只能追究偷工減料或是結構設計錯誤,根本不可能有效的從源頭處理問題。
有趣的是,台灣一直以來,要求跨部會的橫向協調就是一個困難的任務,偏偏這個任務又橫跨了很多的部會,政府真的願意處理嗎?我不禁想問:
國發會,你們的國土計畫呢?你們知道這塊土地快被你們搞爛了嗎?你們知道大自然的反撲嗎?
營建署,你們知道你們有多大的責任嗎?從區域計畫到都市計畫,你們哪一個開發案正視過災害潛勢了?哪一個審查把安全擺在前面了?
建築管理又橫跨了公共工程委員會和營建署,你們在意的是民眾的安全,還是開發者的壓力?
各縣市政府的都市發展局、城鄉局或相關單位,你們真的在意每一個安全細節嗎?還是每一個意見只是做為參考用,你們關心的還是財團或是建商的利益?甚至有些首長更關心在一個月內一定要發照?
老實說,現行的都更根本不管潛勢區域的問題。
在不應該開發的地方開發,如何防災,何來安全之有?現在的都更流於收購土地拆除重建後的價值計算,不僅從未討論過災害潛勢圖資,還一直以容積獎勵作為誘因。現有機制顯然強調拆除重建之後的土地價值。這樣的開發導致樓層數更高,容納人數更多,不僅原有的都市計畫範圍公共設施無法負擔,高樓層人口的避難心理更複雜,困難度更高。靜心想想,即便相信結構安全,高樓層的民眾如何能夠有效的疏散避難依然是很大的疑問。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5樓的住戶和20樓的住戶安全標準和準備有何差異?如果你們連這樣都不知道,你敢說安全嗎?
現行的防災規劃沒有情境想像的能力,只會從常時狀態來思考,永遠無法防災,只能疲於應變。偏偏,台灣現行體制的防災和應變是不同單位的業務,前方忙著閃躲,後方忙著滅火。
現行的防災規劃沒有情境想像的能力,只會從常時狀態來思考,永遠無法防災,只能疲於應變。偏偏,台灣現行體制的防災和應變是不同單位的業務,前方忙著閃躲,後方忙著滅火。
這些防災議題,只是空談。防災型都更,如果重視的是防災,請不要鄉愿、面對現實。我很坦白的說,台灣現行的土地使用根本沒有防災的思維,只有充滿利益的都更,只有向既得利益者靠攏,只有地價考量的土地使用,沒有防災。
ps. 相不相信,我這篇文章,再五年十年,還是不會有改變,因為,沒有人敢得罪那群捐錢的人!
ps. 相不相信,我這篇文章,再五年十年,還是不會有改變,因為,沒有人敢得罪那群捐錢的人!
贊!
回覆刪除